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鑫苑房地产金融科技研究中心
寻朔,柯岩,魏行空
2017年以来,ICO概念逐渐升温,项目数量和融资金额均呈现爆发式增长,成为区块链初创企业早期融资的重要渠道之一。然而今年9月,央行等七部委联合发布公告,将ICO定性为非法融资行为,并进行紧急叫停。9月底,中国虚拟货币交易所完成清退和关停,逐步退出中国市场。本文从监管路径入手,分析我国ICO的定义、属性与监管逻辑。研究发现,ICO作为融资渠道缺乏必要规范,存在诈骗、洗钱等诸多潜在风险,此次叫停政策十分必要。同时,中国监管层正逐渐加强对“伪创新”金融风险的防范,从机构监管转向功能监管。
(图片来源于视觉中国)
ICO是一种为区块链项目首次发行加密虚拟代币,募集比特币、以太币等数字货币的行为。ICO以数字货币为募集对象,融资过程可全部在线上完成,自诞生起就被广泛应用于区块链初创企业早期融资。随区块链等金融科技相关概念的升温推广,ICO市场在世界范围内迅速膨胀。截至2017年上半年,中国ICO市场已初具规模,募资金额达到26亿元人民币。在此环境下,ICO项目质量良莠不齐、投资者非理性引发市场泡沫、不法之徒借机诈骗洗钱等隐患逐渐显露,使得ICO规范与监管成为了金融科技发展进程中不可回避的课题。
2017年9月,中国人民银行联合七部委发布公告,全面叫停ICO活动。公告对ICO进行法律定性,称其本质为“一种未经批准非法公开融资行为”。虽然此前监管部门曾多次就ICO融资与代币交易做出风险提示,此次叫停政策的严格性仍超出市场预期,引起了金融科技及企业创融等领域的极大关注。
基于此次ICO叫停政策及后续监管,本文从ICO市场环境出发,分析了相关监管收紧的必要性和内在逻辑;在此基础上,对我国ICO监管的时间脉络及全球监管近期动态进行梳理;最终,对金融科技未来发展做出展望。
报告目录:
1. ICO定义及原理
展开全文
1.1 ICO项目的定义与发行
1.2 代币的特征与分类
2. ICO监管势在必行
2.1 ICO市场火爆
2.2 ICO项目潜在风险巨大
2.2.1发行缺乏明确规范
2.2.2技术隐患
2.2.3融资方道德风险
2.2.4加剧虚拟货币的价值泡沫
2.2.5 投资人非理性
3. ICO的中国监管之路
3.1 监管层多次发布风险提示
3.2 ICO定性为非法集资并全面叫停
3.3 虚拟货币交易平台清退
3.4 ICO监管新动态
4. ICO对金融科技发展的启示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